提起少林功夫,你可能会想到是中国武术的精华,可能会回忆起它精妙绝伦的招式,可能惊叹于它千百年来饱经风霜的历史底蕴,或者沉迷于它武术禅的魅力。少林功夫作为一套体系完备,技术境界很高的武术门类,历代传习的功夫套路就有数百套之多,器械精品数十种,另有七十二绝技,以及擒拿,格斗,卸骨,点穴,气功等。这些内容,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,都是如此恣意率性,那么它又是如何在戒律森严的少林寺中传承的呢?少林功夫与少林戒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?
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。戒律体现佛教“慈悲为怀,普渡众生”的宗旨,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。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:戒杀、戒盗、戒淫、戒酒、戒妄语。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,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约。戒律在习武者身上,又表现为武德。这种戒律约束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技术风格。少林寺僧人练习武功,只为自卫,不为攻击,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,动作特点是幅度小、含蓄、讲究内劲,短小精悍,后发制人。
因此,即使少林功夫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、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,由于戒律对修习者外在德行提出了要求,仍然能够千百年来坚持担负自卫救人的责任。换个角度就可以说,戒律和禅宗思想一内一外支撑起少林功夫匡扶正义,自卫救人的价值观念。